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新能源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熱助力加速降碳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5-04-11 09:45:10瀏覽次數:83
在化石能源仍占主導和極端天氣頻發的雙重背景下,下一場供熱變革將在何處?
新能源供熱作為能源革命的重要實踐領域,是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關鍵抓手,是重構供熱系統的必由之路,更是供熱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支點。
價值正被逐步肯定
新能源供熱是以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工業余熱等為熱源,通過高效輸配系統為建筑、工業等提供安全、低碳熱能的供熱方式。
“未來,能源系統電力化、電力系統低碳化是能源轉型大勢,風電、光伏將成為主體電源。風電、光伏電源的間歇性與建筑供熱負荷的可間斷性,可通過時空互補機制實現電力系統穩定運行。通過‘負荷需求柔性化+能源供應多元化’雙輪驅動,未來可實現建筑供熱與風電、光伏形成動態平衡。因此,要發揮供熱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表示。
新能源供熱的價值正在被逐步肯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以下簡稱《能源法》)將地熱能納入管理體系。《能源法》明確,支持優先開發可再生能源,合理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有序推動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
“當前,新能源供熱正經歷從‘治標’到‘治本’的范式革命,其本質是通過技術—政策—市場的協同創新,構建‘節能—減污—降碳’三位一體的新型能源體系。”吳吟坦言,“提高能效是相對減少能耗,而節能是從根源上不消耗能源。節能應該是提高能效的基礎和前提,必須把節能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從源頭上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也就減少了中間利用過程和末端治理的減污、降碳成本。”
技術水平不斷發展
“我國余熱資源規模龐大。據測算,2023年,我國可回收余熱資源總量達13.73億噸標準煤;預計到2028年,這一規模平均值將達到16.08億噸標準煤。”吳吟認為,應充分利用各類余熱資源。“能否用好余熱資源,是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的試金石。”
據了解,熱泵可通過電力驅動,將低品位熱能高效轉化為高品位熱能,顯著減少化石燃料消耗與碳排放。同時,熱泵應用廣泛,可覆蓋建筑供暖、工業蒸汽供應、農業烘干等領域。
“熱泵的制熱效率遠超燃煤和燃氣鍋爐。隨著技術進步,有的空氣源熱泵已經能夠適應北方極其嚴寒地區的低溫環境。”吳吟說。
過去一年,我國新能源供熱產業在政策引領、技術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新能源供熱面積不斷擴大,熱泵技術、儲熱技術、多能互補系統應用規模超速增長,一批標桿項目在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業園區等領域落地開花。
屬性仍需進一步明晰
技術不斷突破、效能不斷提升,但當前我國對于新能源供熱的一系列定位尚未完全界定。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胡潤青:“例如,環境熱能是指周邊環境中蘊含的低品位熱能,其熱量主要來自于太陽,會不斷補充更新,是一種可再生的天然熱源,國際上已公認環境熱能、空氣熱能是可再生能源。我國早已明確地源熱泵是可再生能源技術,但對環境熱能、空氣熱能的認識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官方命名,對空氣源熱泵是不是可再生能源技術也尚存不清晰認識。這使得產業界和地方政府對這些能源的界定產生困擾。”
“要消除多年認識不清造成的影響不易。希望未來能從更高層面,最好是通過立法,明確空氣源熱泵的可再生能源屬性。同時,在可再生能源品種中增設環境熱能,科學設計統計分類方法,明確熱泵可再生能源量的核算方法,避免重復計算。”胡潤青進一步表示。
新能源供熱通常需要用電驅動,但目前電價較高,拉高運營成本。比如,北京郊區居民在使用分散式空氣源熱泵時,優惠電價是每度電0.1—0.15元,1平方米一個供暖季需要50度電,成本就是5—7.5元。但如果將其用于大型集中供熱,就要按照工商業電價收取,每度約為0.8—1元,導致運營成本飛漲。
目前北京地區的新能源供熱建設投資已有政策支持30%的補貼,但是運營后因電價問題仍然不好運轉。目前新能源供熱比較好的應用場景還是在公用建筑,期待后續政策能對新能源供熱運營階段進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上,北京市早在2019年就已推出地熱能開發及熱泵系統利用支持政策。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已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新能源供熱質量和標準體系,包含太陽能標準、地熱能標準、生物質能標準、水能標準、風能標準及空氣能標準。
據北京市發改委能源處三級調研員周長寬介紹,截至2024年12月,北京市新能源供熱面積達到1.34億平方米,占全市供熱面積的比重達11%左右,每年可替代燃氣約10.7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