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祁士華:地熱資源和零碳能源領域的創新與實踐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4-11-15 10:42:45瀏覽次數:265
11月7日,由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極目新聞聯合舉辦的“探索綠色未來——與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家的對話”活動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活動現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祁士華與同學們探討了地熱資源和零碳能源領域的創新與實踐。祁士華提到,地熱資源除了可以不斷再生,還能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共同助力雙碳戰略的前進。
“地熱作為一種長時間存在的能源形式,未來可能會成為主導的能源。”對話伊始,祁士華講述了地熱資源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優勢,那便是相較于其他新能源而言,地熱資源具有穩定、無二氧化碳排放等優勢。
祁士華介紹,地熱能是一種來自地球深處的清潔能源,它通過把地球內部能量轉化為熱能來產生電力和熱能。與化石燃料相比,地熱能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永遠不枯竭。并且,地熱能可以在任何天氣條件下使用,它不會受到風力、太陽輻射等自然因素的干擾。這種特性使得地熱能在某些場合下更為可靠和穩定。此外,地下能源的溫度相對穩定且可預測,地熱能的開采成本相對較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地熱能可以用于供暖和發電,這也為大家提供了降低能源費用的機會。
祁士華認為,地熱能資源在實現我國雙碳目標,尤其是零碳能源的轉型中,將發揮關鍵作用。“地熱能源可以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以此彌補其他可再生能源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不足。”祁士華表示。
即用即取,儲存多余能量轉為熱能
“盡管地熱能具有更加可持續、環保和經濟的特點,但它的利用仍面臨著挑戰,其中就有運輸和儲能方面的技術問題。”
祁士華介紹,由于當前可利用的地熱資源受地質條件控制,所以除淺層地溫能開發技術外,中、高溫地熱能應用僅局限于地熱資源集中區。若要將其能源服務于遠程區,就必須深度研究地熱發電技術,通過電網達到遠程能源運輸的目的,而地熱發電是既清潔又穩定的電能。
據了解,地熱能資源以熱平衡的形式存在于地下深部的地質熱儲中。該熱儲既可以是地熱資源開發的熱源,也可以用作儲存特殊能量的單元。眾多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由于其不穩定,棄電嚴重,可以將多余的電能轉換成地熱能儲存起來。當需要電能時,再根據需要將該地熱能轉換成電能,即“削峰填谷”的新型儲能方式。
“相比于現行各種儲能系統,地下儲熱系統能根據需求自由調整能量的輸出,更加靈活。”祁士華表示,由于采用地下儲熱的儲存方式得考慮多種因素,所以對工程技術要求較高。
打牢技術基礎,鼓舞學生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如果想鉆研和學習可再生能源領域,我們需要具備哪些專業技能和素養?”在對話活動進行到尾聲時,一名同學向祁士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對此,祁士華表示,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基礎。他調侃道“我們很多搞地熱的都不是學地質的,地熱資源從勘探、開發到利用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與技術鏈,需要不同的專業來支持。但無論學習的是什么專業,若要服務好這個鏈,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當主持人問起祁士華對于地熱和零碳能源領域的未來發展有何展望時,祁士華表示,研究“天然的寶藏”要在實踐中找到創新的方向。他認為,從地球科學的角度上講,任何地方都會有地熱能,所以在他看來,研究地熱能的勘探和開發技術很重要。
祁士華介紹,地熱資源勘探也存在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應用價值。如特定地熱溫度下會發生水—巖相互作用或生成熱變質礦物,而根據水—巖相互作用生成的元素組合或變質礦物組合可以評價深部熱儲溫度,以達到地熱資源勘探的目的。
“通過實踐積累的經驗很寶貴,歡迎同學們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堅實的腳印。”祁士華說。
上一篇 > 地熱“十五五”:瞄準四大重點方向布局發展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