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重慶地熱水(溫泉)資源的勘查開發

  一、建國前(1949年以前)
 
  建國前(1949年以前),市內地熱水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抗戰陪都以前時期和抗戰陪都時期。抗戰陪都以前時期,各溫泉均處于原始開發狀態,當地群眾利用天然溫泉水洗浴??箲鹋愣紩r期,國民政府內遷,當時的軍政部門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大溫泉區,引溫泉水修建浴池,浴室,利用泉區優美的自然景觀修公園,地熱資源得到一定開發利用,致使市內溫泉聲名遠揚,蜚聲海外
 
  建國前,重慶市基本上沒有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工作,更無專業的地勘隊伍,僅少數地質工作者對個別工程開展了基礎性地質工作。1938年7月—1946年1月,“中央地質調查所”遷來北碚,“四川地質調查所”也在轄區。期間,“兩所”在轄區作過一些基礎地熱地質勘查工作。
 
  二、建國初期(1949~1957年)
 
  建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關心群眾生活,在建設新中國的各項工作中,地熱水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也得到了重視和發展。 此期間,在調查研究地熱水方面有很大進展,首先開始研究溫泉形成條件的單位是地質部水文工程地質重慶隊(成都水文隊前稱),于1956年提交《對重慶附近溫泉成因的幾種觀點》一文中,認為溫泉補給來源有三種途徑,即縱向、橫向與盆周山地環向補給同時并存。北溫泉每年將溶蝕攜帶石灰巖約4000立方米,水熱屬地熱增溫型。此種觀點得到中外專家(谷德振、謝苗諾夫、索科洛夫)贊同。該隊在嘉陵江北碚水利樞紐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時,對重慶東、西、南、北溫泉以及青木關、璧泉、統景等溫泉均進行過水溫、流量、水化學成因的研究。
 
  三、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8~1965年)
 
  此期間,隨著對盆地石油深部勘探揭露,對二疊系、三疊系石灰巖層貯集較多的地下熱水資源開始進行區域性地熱水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工作。1958年牟鴻偉對重慶附近溫泉的補給來源亦進行了研究,并認為以縱向補給為主。四川地質局第四大隊于1963年編著的《四川盆地溫泉成因》中引用大量實際資料,肯定溫泉水熱源是由地熱供給,補給來源是縱橫并存。1965年中科院地質所編寫的《四川盆地地熱工作簡報》將四川盆地地溫梯度詳細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帶,其地溫梯度值是:高溫帶2.44℃/100m、中溫帶1.99℃/100m、低溫帶1.3℃/100m。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是地下熱水資源深入調查研究的重要工作階段。通過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查明了盆地溫泉的分布、出露層位、水質、水量現狀和開發利用價值。1970年8月,南江隊編入四川省地質局,開展區內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
 
  為了研究溫泉的開發利用途徑,1974年川地南江水文隊編寫了《川東地區溫泉及其水文地質特征》。1975年川地成都水文隊編制了《四川省1:100萬地下熱水分布圖》和說明書。
 
  1973—1976年,各隊在開展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時,對圖幅范圍內的地熱水點進行了調查,且成果編繪進報告及圖件。
 
  五、歷史性轉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1977~2006年)
 
  此期間,地熱地質工作者作了大量地熱地質勘查工作,發表了不少地下熱水資源研究和總結性文章,其中四川地礦局地質處1981年編寫了《四川省地下熱水資源》,在熱水資源研究程度、利用情況、分布與構造關系、溫泉溫度分類等五個方面進行總結。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于1986年6月完成的《四川地下熱水的水文地質結構類型與分布規律》中指出:四川(含重慶)熱水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不到0.15%,熱能利用率不到7.8%。并分析未被利用的原因,一是溫泉多分布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地方;二是缺乏系統的研究。該文還指出:溫泉所在深部熱儲層地溫遠遠高出溫泉出露的水溫。此外,在熱水水文地質結構類型劃分方面,提出有柱狀匯流型、層狀匯流型和混合型三種。文章最后對四川盆地內地熱區進行了劃分,重慶市分有:榮昌——隆昌、合川——沙溪廟兩個地熱區。
 
  1997年6月,重慶直轄,迎來了地熱地質工作的新局面,在此期間,南江隊本著“就熱打熱,保溫增量”的原則,開展了多處地熱水勘查。1977年—1978年,對斷流后南溫泉地熱水進行了勘查,打成地熱水鉆井3眼,最大可采水量4700立方米/日,使南溫泉煥發了青春。1984年,南江隊又承接了小泉的地熱水資源勘查,設計了5個勘探孔,成井3眼,獲得了水溫42—46℃,水量3000立方米/日的地熱熱水。
 
  1999年10月8日,隨著重慶南江地熱資源勘探開發設計研究院成立,地熱地質工作更上了一個新臺階。同年,承接了重慶市南岸區海棠曉月地熱水資源勘查,開創了市內深井開采地熱水的先河,詳情見“典型案例1”。建院以來,開展了56處地熱水資源可行性論證,15處地熱水鉆井,編寫提交地熱水水源地評價報告和地熱水規劃報告45份。
 
  2001年,107隊對彭水縣陽光溫泉城縣壩溫泉進行了調查研究,提交了“重慶市彭水縣陽光溫泉城縣壩溫泉詳細勘查報告”。 除以上在渝的地勘單位結合重慶市的旅游資源開發,開展了大量的地熱水勘察開發利用工作外,市內的其他相關單位,也開展了一些地熱水勘察與開發利用工作。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市境內共發現溫泉點41個,打出熱水井58口,大部分已開發成著名旅游景區,如重慶市東溫泉(打造成鮮花溫泉小鎮)、北溫泉(打造成北碚十里溫泉城)、南溫泉、貝迪溫泉、融匯溫泉等,為重慶市的旅游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重慶市榮獲“中國溫泉之都”及正在打造 “世界溫泉之都” 提供資源保障奠定了基礎。  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基本查明了重慶市的地熱地質環境條件,查明了熱儲層熱儲蓋層、熱儲下部相對隔水層等熱儲構造的基本特征,地熱水資源量,以及地熱水的水化學特征,基本上查明了重慶市地下熱水的補逕排條件及富集區,為重慶市地下熱水的開發規劃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依據。
 
  六、綜述
 
  南江隊 “就熱打熱,保溫增量”原則在恢復南溫泉地熱水的成功實踐,小泉、西溫泉、銅鑼峽地熱水的勘查中又得到驗證,以后的地熱水勘查中又得到推廣和發展。近期,溫泉旅游的興起,帶來了地熱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新高潮。目前市內已發現32處天然溫泉,16處平硐溫泉,開展了61處地熱水資源勘查可行性論證調查,實施了72處地熱水資源鉆探,鉆成地熱水井58眼,鉆獲地熱水水量66148立方米/日,編寫提交了27份地熱水資源詳查報告,建成地熱水水源地41個,為重慶市打造“溫泉之都”、建設“五方十泉”提供了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