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該如何正確的利用好地熱資源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1-05 14:45:44瀏覽次數:1838
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經濟地被人類利用的地球內部的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利用時不會產生CO2、SO2等污染氣體,排放幾乎為零,可維持對環境最低水平的影響。
地熱能不僅清潔環保,而且利用效率較高,地源熱泵依靠1kW的驅動能(電力)能帶出2.5kW的淺層地熱能。地熱發電平均利用效率高達73%,是太陽光伏發電的5.4倍、風力發電的3.6倍。
按照溫度,地熱資源可分為3類:溫度大于150℃的地熱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溫地熱;90℃~150℃的地熱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溫地熱;25℃~90℃的地熱以溫水、溫熱水、熱水等形式存在,叫低溫地熱。高溫部分供地熱發電利用,低溫部分用于供暖和制冷。
按埋藏深度,地熱能也可分為3類:200米以內的為淺層地溫能;200米~3000米的稱為常規地熱能;3000米~10000米的稱為干熱巖或增強型地熱。地熱資源利用分為直接利用和發電兩種方式。其中, 直接利用主要用于供暖、制冷、醫療保健、溫泉洗浴、旅游、水產養殖、溫室種植等方面。
我國地熱資源直接利用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利用方式上,形成了以西藏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陜西、河北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沈陽為代表的淺層水源熱泵供熱制冷,以大連為代表的海水源熱泵供熱制冷,以北京、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 以及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和養殖的開發利用格局。
地熱能的五種常規利用中,地熱發電是最早得到重視的,這也是地熱能的終極發展形態,雖然目前中國的地熱發電依舊在探索中,但對于深層的地熱能資源開發的研究仍未停止,這也是未來地熱能躋身常規能源行列的希望。
地熱能供暖目前日益市場化,無論是地熱井供暖還是地源熱泵,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地熱井供暖有賴于地熱資源勘查的進一步推進,而地源熱泵市場雖然在初期出現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在解決問題中也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呈現曲折前進的形態。
地熱溫泉旅游和醫療室地熱能比較特殊的資源利用形式,但這也是地熱資源市場化的最初動因,它帶動了地熱開發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其他地熱利用模式的發展,反過來又被地熱能的興起帶動,形成新的各種綜合體式的溫泉旅游開發模式。與此同時,地熱農業中,地熱種植業和地熱溫泉水產養殖也在蓬勃發展,或獨立成項,或與其他四種地熱利用模式相配合,綜合發展。
地熱能不僅清潔環保,而且利用效率較高,地源熱泵依靠1kW的驅動能(電力)能帶出2.5kW的淺層地熱能。地熱發電平均利用效率高達73%,是太陽光伏發電的5.4倍、風力發電的3.6倍。
按照溫度,地熱資源可分為3類:溫度大于150℃的地熱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溫地熱;90℃~150℃的地熱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溫地熱;25℃~90℃的地熱以溫水、溫熱水、熱水等形式存在,叫低溫地熱。高溫部分供地熱發電利用,低溫部分用于供暖和制冷。
按埋藏深度,地熱能也可分為3類:200米以內的為淺層地溫能;200米~3000米的稱為常規地熱能;3000米~10000米的稱為干熱巖或增強型地熱。地熱資源利用分為直接利用和發電兩種方式。其中, 直接利用主要用于供暖、制冷、醫療保健、溫泉洗浴、旅游、水產養殖、溫室種植等方面。
我國地熱資源直接利用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利用方式上,形成了以西藏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陜西、河北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沈陽為代表的淺層水源熱泵供熱制冷,以大連為代表的海水源熱泵供熱制冷,以北京、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 以及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和養殖的開發利用格局。
地熱能的五種常規利用中,地熱發電是最早得到重視的,這也是地熱能的終極發展形態,雖然目前中國的地熱發電依舊在探索中,但對于深層的地熱能資源開發的研究仍未停止,這也是未來地熱能躋身常規能源行列的希望。
地熱能供暖目前日益市場化,無論是地熱井供暖還是地源熱泵,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地熱井供暖有賴于地熱資源勘查的進一步推進,而地源熱泵市場雖然在初期出現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在解決問題中也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呈現曲折前進的形態。
地熱溫泉旅游和醫療室地熱能比較特殊的資源利用形式,但這也是地熱資源市場化的最初動因,它帶動了地熱開發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其他地熱利用模式的發展,反過來又被地熱能的興起帶動,形成新的各種綜合體式的溫泉旅游開發模式。與此同時,地熱農業中,地熱種植業和地熱溫泉水產養殖也在蓬勃發展,或獨立成項,或與其他四種地熱利用模式相配合,綜合發展。
上一篇 > 地大熱能:新能源-地熱能一站式服務
下一篇 > 地熱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