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合肥“十四五”都市圈一體化:鼓勵地熱能等多能互補綜合能源集中供暖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2-09-05 10:15:07瀏覽次數:2689
地大熱能清潔供暖:合肥市人民政府近日印發《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449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市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優化區域能源資源配置,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提速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能源合作體系。
在加強熱力供應保障方面,《規劃》提出,在集中供熱范圍外建設生物質、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建立集中供熱與清潔能源分散供熱相結合的多種供熱體系,保障熱力供應。在深入實施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方面,《規劃》推動公共機構終端用能清潔化,鼓勵因地制宜采用空氣源、水源、地源熱泵及電鍋爐等清潔用能設備進行替代。
在積極推廣綜合能源應用項目方面,《規劃》強調,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鼓勵和扶持發展以太陽能熱、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以及冰蓄冷蓄熱等多能互補形式的綜合能源應用項目。重點推動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率先應用地源熱泵技術進行供暖制冷。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且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引導社會投資的1萬平方米以上的酒店、商場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地源熱泵系統。鼓勵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在條件適宜地區,鼓勵建設淺層地熱能分布式能源站,實現區域內建筑群生活熱水、供暖、制冷集中供給。
在大力推進建筑領域節能應用方面,《規劃》錨定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國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點城市和省級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城市(低碳片區),逐步提升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模化發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設,探索“光儲直柔”建筑示范。全面落實綠色建筑建造要求,鼓勵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筑,積極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綠色化改造,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探索多元化融資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大力推廣太陽能、空氣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應用。
在推進城市清潔能源采暖制冷方面,《規劃》鼓勵采用清潔采暖制冷技術,以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機組替代燃煤供熱小機組,鼓勵和扶持發展以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太陽能和冰蓄冷蓄熱等多能互補形式的綜合能源冷熱聯供項目,增加城市居民集中供熱服務范圍,形成具有合肥特色城市集中冷暖雙供模式。
此外,合肥謀劃智慧供熱系統,規劃建設智慧熱網,利用智慧供熱技術進行老舊設備節能減排技術升級改造,通過建立熱力管線智慧管網系統,分步劃分、分級管理,細化管理產熱、輸熱、換熱、用熱等環節,分析各環節的數據指標,提高企業用熱智能化水平,逐步建設城市智慧供熱系統。
據悉,“十三五”期間,合肥市采用生物質、天然氣、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供熱面積已達到200萬平方米,清潔能源供熱占比約為8.7%,逐步形成夏熱冬冷城市集中供熱、冷暖聯供的“合肥模式”。安徽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目前合肥淺層地熱能總熱容量位居安徽省前列,近年來全省涌現出一批利用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由合肥開發利用的淺層地熱能工程面積占到近半。
例如,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項目位于濱湖核心區,是長三角地區單體最大的地源熱泵區域能源系統。這種“自然空調”在地下約120米的深度運行,設計打孔埋管多達12000口,不受室外氣候環境影響,具有可持續、環保等特點。
再如,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能源站日前順利完成天然氣鍋爐點火調試,正式供汽。其中地源熱泵“大地空調”打井突破千口,該項目是繼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之后,合肥打造的又一座重要“綠色”能源站,將為合肥智能制造和空港示范區發展提供用能支持。該能源站采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電制冷、蓄冷蓄熱、天然氣鍋爐等多能互補方式,具有低碳節能、安全可靠等突出優點,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能源站”,對于企業和周邊用戶來說省錢而且制冷制暖的效果更好。